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正文
坚持“三个自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发布:2015-01-12 16:10:13 来源:山东省委统战部网站 作者: 浏览: 次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深入探索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作了重大战略部署。讲话坚持“三个自信”,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既坚持了稳健的民族政策,又有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

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了解我们的“家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了解多民族国情这一基础,我们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措施就很难做到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一次集中阐述统一多民族国情,在此基础上,总书记做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的重要论断。

一是强调要从“家底”的角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讲话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

二是强调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一再告诉我们,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民族建立起政权,但是“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无论是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这些民族经过交流、交往、交融,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1840年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外国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战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是强调要从辩证的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基本国情的分析,深刻阐明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我们要时刻牢记统一多民族这一“家底”,这一“财富”和“优势”,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坚持“三个自信”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新境界

现在有些人膜拜西方所谓“民族国家”理论,要求照搬西方国家一套,也有一些人打着反思前苏联民族问题的旗号,认为我们的民族理论已经过时,企图否定我国的民族政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分析认为“我们找到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我国民族工作做的都是最成功的”,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的突出反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必将对民族工作新发展产生重要的价值引领。

一是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两个共同”主题、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括涵盖了民族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保障,为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了指南。

二是深入分析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民族理论政策创新要坚持增强“四个认同”的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他将民族问题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为五个“共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社会上有一些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我们照搬了苏联模式,我们的民族理论已经过时,还有人提出要搞美国西方那一套,实际上都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做好民族工作也要开拓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又不囿于历史、固步自封,既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完善,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是深度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源头,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讲话回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指出这一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怀柔羁縻”历史旧制的超越,强调“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由此而来,依此而存,是我们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根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民族区域自治置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地位来认识,在党的民族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突出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工作中的制度性原则和在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三、加强民族团结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做好民族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主要包括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三个“离不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二是强调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一方面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一方面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的更好。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边疆区、贫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仍然相对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讲话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民族地区发展规律,鼓舞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民族问题的成因“主要不是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指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强调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创新治理方式,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习近平同志深入分析了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四是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讲话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针对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是提出了“三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新标准,也就是“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把后备干部派到艰苦地方去锻炼,接受各族群众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这次讲话,深入分析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征,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系列问题,涵盖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指导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让我们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冯永昌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部门概述|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2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党委统战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68938947

Baidu
map